高考放榜時,想起那個落榜6次的“斜杠青年”
來源: 當代江西 | 日期: 2025年06月27日 | 制作: 肖琳琪 | 新聞熱線: 0791-86849110


宋應星的經(jīng)歷證明:人生從不由一紙榜單定義,也從不限于單一軌道。敢為不同者,終能讓世人眼中的“末技”,成為震鑠古今的傳奇。
作者 | 劉紫娟 孔德淇
題圖 | 舞劇《天工開物》劇照
在“萬般皆下品,惟有讀書高”的古代,科舉功名是無數(shù)士子畢生追逐的榮光。江西才子宋應星,也曾是這條擁擠賽道上的逐夢人。六次折戟會試,耗盡了他的科舉雄心,卻意外照亮了另一條更為廣闊的道路。
數(shù)百年后,這位科學巨匠的傳奇人生與精神抉擇,被搬上舞臺,演繹成舞劇《天工開物》,成為慰藉無數(shù)“失意者”的心靈燈塔。在高考放榜之際,我們透過舞劇《天工開物》,去傾聽宋應星的人生故事。

舞劇《天工開物》劇照。

著書路上的“追光者”
1587年,宋應星生于江西奉新書香門第,自幼聰慧過人,精通經(jīng)史子集,也涉獵天文地理、農(nóng)業(yè)工藝。懷揣著“學而優(yōu)則仕”的想法,宋應星29歲時與兄宋應昇同赴鄉(xiāng)試,于“千軍萬馬”競逐中嶄露鋒芒——宋應星摘得全省第三,其兄長第六,時譽“奉新二宋”。
但是好運沒有一直眷顧他。兄弟倆滿懷期待首次參加會試,卻雙雙落榜。但宋應星并未氣餒,為在下次會試中取得佳績,他與兄長一同前往白鹿洞書院進修。在白鹿洞書院的青燈孤影里,他與兄長以典籍為舟,在圣賢之言中重尋力量,卻在1619年的春闈再次觸礁。
在天啟及崇禎初年,宋應星又陸續(xù)參加了多次會試。每次趕考,路途遙遠,交通不便,他需歷經(jīng)數(shù)月,風餐露宿,翻山越嶺,忍受旅途的疲憊與艱辛。連續(xù)多次考試,宋應星都未能取得理想名次,但他卻總能在短暫的黯淡后,抖落塵埃重新上路。

舞劇《天工開物》劇照。
從1616年至1631年,宋應星六赴京城參加會試,六度名落孫山。也正是這數(shù)次往返的漫漫長途,讓他的目光越過功名利祿的迷霧,決心舍棄“功名進取”。
他主動深入田間地頭、工坊礦井,從稻種選擇到筒車灌溉,從苧麻紡織到陶瓷燒制,積累了豐富的農(nóng)工生產(chǎn)技術資料。粗糙的麻紙上,漸漸寫滿水車構造、冶鐵火候、紡車轉(zhuǎn)速等見聞筆記,字里行間關切人間冷暖。
彼時士大夫多鄙薄“奇技淫巧”,宋應星卻感嘆:“士子埋首四書五經(jīng),飽食終日,卻不知糧米如何而來;身著絲衣,卻不解蠶絲如何飼育織造。”他意識到,在這世間,除去科舉功名,還有許多關乎國計民生的事物值得去關注、去鉆研。
1634年,宋應星出任江西分宜縣學教諭,俸祿微薄卻終得時日以專注著述。在逼仄官舍中,他耗時三年整理見聞及資料,于1637年受友人資助刊印《天工開物》。近10萬字、123幅插畫、130多項生產(chǎn)技術和工具、30多個行業(yè)科學數(shù)據(jù)……宋應星將中國農(nóng)業(yè)和手工業(yè)幾千年來的實踐技巧和畢生心血,傾注于《天工開物》,其中許多生產(chǎn)技術仍沿用至今。
在幾度科舉失意后,宋應星選擇躬身大地、心系民生,何其閃耀何其難得,是東方科學史上當之無愧的“追光者”。

文化舞臺上的“弄潮兒”
盡管《天工開物》在當時未受重視,但真金終將閃耀:著作于17世紀末傳入日本,催生“開物學派”;19世紀譯作法、英等文字,達爾文譽其為“權威著作”;李約瑟贊宋應星為“中國的狄德羅”,稱《天工開物》是“中國17世紀的工業(yè)百科全書”。
數(shù)百年后,導演陸川走進宋應星紀念館,聽著館長的講述,看到了那個坐在冷板凳上的宋應星以及一度蒙塵的《天工開物》。陸川坦言:“其實,人生只有很少人是一直在風口浪尖上,大家都有可能坐冷板凳、做替補,也會有郁郁不得志的時候,所以他的故事特別‘戳人’。”陸川和江西文演集團決心把這段故事搬上舞臺,因此有了舞劇《天工開物》于2024年5月在南昌的首演。
令人意外的是,這部沒有流量明星的歷史題材作品,一年內(nèi)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20余座城市巡演66場,連續(xù)47場售罄,平均上座率超過97%,累計觀眾7萬余人。從今年6月始,舞劇《天工開物》從南昌舞向海外,登上了紐約聯(lián)合國總部的舞臺,后續(xù)還將遠赴瑞士日內(nèi)瓦、澳大利亞悉尼和希臘雅典演出。

舞劇《天工開物》演出現(xiàn)場座無虛席。
而讓觀眾淚崩的,是在一聲聲的“宋應星,你落榜了”一次次擊碎這名后生的夢想朝氣和書生意氣后,考卷文字化為紛飛的碎屑的舞臺畫面。六次無功而返,同窗折戟者數(shù)不勝數(shù),宋應星幡然醒悟,轉(zhuǎn)身越過山丘,將命運投向另一片曠野。
“長庚,你作此書何用?”“此書與功名進取毫不相關,與你我有關也!”這既是宋應星對功名利祿的決裂宣言,亦是對現(xiàn)代人精神困境的叩問。此書與功名無關,但與那個時代每一個鮮活的生命有關,也與后世每一雙好奇求知的眼睛有關,更與文明的更迭與傳承有關。
臺下的人看見的不僅是歷史剪影,更從中看見自己??荚嚶浒竦膶W子、掙扎上岸的青年、“卷不動”又“躺不平”的職場奮斗者——每個群體都能在宋應星身上找到靈魂的共振。舞劇《天工開物》呈現(xiàn)的這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,如清風般吹散了歷史與當下的隔閡,讓明朝落第書生的抗爭,照進當代人困頓卻不甘的靈魂。
宋應星的經(jīng)歷證明:人生從不由一紙榜單定義,也從不限于單一軌道。敢為不同者,終能讓世人眼中的“末技”,成為震鑠古今的傳奇。

人生征途上的“破浪者”
這些天,各地高考成績陸續(xù)放榜,又一批學子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。社交媒體上滿是與高考屏蔽生相關的“名場面”,更有頂尖名校上演“人才爭奪戰(zhàn)”。
十年寒窗、一朝功成,固然是萬眾期待的人生腳本。可若把目光放遠些,人生豈會只有“高分”這一種結局?一個屬于更廣泛群體的高考敘事,應該是幾家歡喜幾家愁,既有春風得意也有向隅而泣。那些與理想院校失之交臂的年輕人,或許此刻正咀嚼著宋應星式的苦澀與煎熬。然而,翻開歷史長卷,多少驚世之才曾在科場鎩羽,考試失意不是人生的終點,反而成為無數(shù)傳奇故事的起點。
柳永科舉屢試不第,卻在市井煙火中找到了創(chuàng)作靈感,以“楊柳岸,曉風殘月”的婉約詞作,成為宋詞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;蒲松齡九次鄉(xiāng)試落榜,轉(zhuǎn)身于狐鬼精怪的世界中解構世情,一部《聊齋志異》道盡人間百態(tài),流傳千古。他們用具身經(jīng)歷證明,人生的道路千千萬,一時的失意不過是個體命運的另一種轉(zhuǎn)機。

高考放榜。
當今社會,這樣的例子同樣比比皆是。馬云兩度高考落榜,后來卻在互聯(lián)網(wǎng)浪潮中締造了商業(yè)神話;俞敏洪三度高考才上岸,最終創(chuàng)辦新東方,幫助無數(shù)學生實現(xiàn)留學夢。這些成功的落榜生,都在失意處重新校準了人生坐標系,將挫折轉(zhuǎn)化為前進的動力。
考場的方寸之地,丈量不出人生的萬種可能。高考之后,還有無數(shù)人生“考題”等著考生沖刺和跨越。職場的博弈、創(chuàng)業(yè)的風浪、理想的堅守,都是需要終身作答的命題。高考失利的學子們,不妨學學宋應星的豁達與堅韌。相較于高考分數(shù),那些在深夜臺燈下咬牙堅持的時刻,錯題本上反復標注的細節(jié),與同窗并肩作戰(zhàn)的青春記憶,早已在無形中塑造著你面對世界的姿態(tài)。
前幾天,宇樹科技創(chuàng)始人王興興寄語高考學子:“大多數(shù)同學沒有那么幸運,能直接進入自己理想的學校和專業(yè)。請不要放棄努力尋找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,尋找新的方向,并請一定努力去實踐。”
是啊,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,起跑的快慢并不能決定最終的勝負。與其蹲在原地嘆氣,不如撣撣身上的灰,重整行囊再出發(fā)。說不定轉(zhuǎn)過一道彎,就能看見屬于自己的滿天星辰,成為人生征途上勇敢的“破浪者”。
值班編輯:傅藍天
值班審核:周艷華
值班編委:游靜